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历史军事>误入贼船> 第三章 幼年勤耕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章 幼年勤耕耘(2 / 2)

“好啊!快进来磨墨。”

范晔走进屋边磨墨边看着满屋的书籍问:“爷爷,你藏这么多书,有多少卷呀?”

范宁道:“从你老祖爷起,咱家世代为官,喜文弄史,ri积月累,现存书籍大约在一两万卷。”

范晔问道:“存这么多书有啥用?”

范宁道:“它可以使你在历史之外重建一段历史呀。你老爷和我正是在这些书中悟出了不少道理,你看这架子上摆放的,《尚书大全》《祭典》《尚书注》《礼杂问》《范东阳方》《棋九品序录》《古文尚书舜典》《文集》《chun秋穀梁片集解》《范氏家传》都为世所重,你爹也著有《今古善言》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作哩!这些书能使你避免时间上的猝然遗落,在弥漫的历史隧道中超然自得。”

范晔好奇地问道:“爷爷,这么多书,它能值多少钱呢?”

范宁哈哈笑道:“傻孙儿,它是一个银海,它是一座金山,价值连城,无法计算啊!”

范晔不再追问,使劲地磨起墨来。

范宁展开纸,用压板压着上方,拿起一支斗笔,挥毫写下了上联:

“视民如伤,潍邑苍生皆我子”;

范晔看着这副隶书上联,试探地说:“爷爷,我能代劳写下联吗?”

范宁道:“可以呀。玉不琢不成器,铁不打不成钢,这下联就由你来作字。”

范晔手握狼毫,思索半天后,作好了下联,挥笔写道:

“修己以敬,范晔前辈是吾师。”

范宁捋须笑道:“好啊!好啊!修己以敬,与视民如伤对仗;潍邑苍生皆我子,与范晔前辈是吾师末字押韵,可谓是平仄相反,吾孙大有长进呀!”

〖ht〗爷孙俩刚写完对联,街口忽然传来一阵急骤而清晰的爆竹声,这声音把范晔弄得心头发痒,便不声不响地溜了出去。

往北走两箭之地,便是一条大街。这里只有住户,并无店铺,十分僻静。街口除了有三五个孩子在放爆竹,便是几个来去匆匆办年货的人。有的挎着荆条篮,篮里放着年糕、大葱、萝卜、白菜;有的挎着香烛;有的捧一张联。有的是普通的红纸,有的是洒金的对联纸,上面闪着繁星般的金光。乌黑锃亮的字迹,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松烟香味。门楣上,飘着五彩缤纷、刻成吉祥花纹的“过门钱”。迎着大门的影壁墙上贴着斗大的“福”字,下缀草幅小贴,写着“出门大利”、“迎门见喜”、“福如东海”、“吉星高照”等文字。这一切无不是迎接鼠年的到来。<>

看着看着,范晔不由得摇起头来。有一些祈福祈财、祈子祈禄等一厢情愿的联语,使他十分厌恶。像“福禄喜寿”、“招财进宝”、“三多九如”之类。而有几副摹景状物、抒情、烛理的联语,又特别使他喜爱。那“寒随一岁除、chun逐五更来”,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,不但朴实无华,而且概括得绝妙。尤其是“风得意花千里,秋月杨辉桂一枝”更是情景交融,一派生机;“书从疑处翻成悟,文到穷时始有神”,“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”,则富蕴哲理,耐人咀嚼……<>

蓦然,一副奇特的隶书对联,映入他的眼帘。在一个狭窄的门洞里,裸露着木联:“欢欢喜喜人吃枣瓤辞岁;干干净净我嚼莲子过年。”横批是“苍天使然”。字体虽然潦草,但浑厚坚挺,颇见功力。范晔十分不解:这chun联不但用旧纸写成,而且词意隐晦,不知何意?便上前叩响了门环。

开门的是一位面带菜联道:“老爷爷,俺是找给你家写对联的人。”

老人道:“你找他有何事呀?莫非也想让他给你家写两副对联?”

范晔道:“写对联的人不仅字写得好,而且含而不露,要不然,人家将越门而过,怎知你的难处?俺想拜他为师。”<>

“他是哪里人呢?”

“听说是涅阳(今邓州)人。”

“叫啥名字?”

“叫……叫……只听说宗师,具体叫啥,我也说不清楚。”

范晔不再细问,撒开丫子跑回家中,缠着范宁问道:“爷爷,听说涅阳有个老先生隶书写得很好,可有此事?”

范宁道:“你咋问起这事来了?”

范晔道:“孙儿想去拜他为师,学写隶书。”

范宁道:“你算找到名师了。”

“他姓甚名谁啊?”

“这人姓宗,名炳,字少文。别看他今年不满三十,可已经成为南阳郡有名的书法家。不但画画得活灵活现,而且文也写得洋洋洒洒,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”

范晔道:“爷爷可否送孙儿去他那里拜师学艺?”

范宁道:“艺多不压身,爷爷一定成全你。”

“那咱们快去。”

“过罢年,爷爷一定送你去。”

这时,范晏在门外喊道:“爷爷,年夜饭做好了,快来吃饺子呀!”

除夕之夜,范家不分老少,不分嫡庶,上上下下,同坐一桌。桌子一圈摆满了美味佳肴,“红烧丹江红尾鲤鱼”、“山鸡展翅”、“毛炖青炒”、“珠莲璧合”、“蚂蚁上树”,应有尽有。这天晚饭,少不了饺子(又叫扁食),范晔坐在范宁对面,夹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问范宁道:“爷爷,每年三十晚上都有饺子,这是为何呀?”

范宁道:“要说吃饺子,这是一种习俗,二百多年前就有了吃饺子的习惯,其中之意,一是意为合家团圆,二是纪念先贤。”

范晔问道:“纪念哪位先贤呀?”

范宁边嚼着饺子边说:“纪念咱们南阳的张仲景呗!”

范晔又问道:“张仲景是何人啊?”

范宁不慌不忙地道出了张仲景与年夜吃饺子的真情。

原来,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县(今南阳邓州穰东)有个大医学家,姓张,名机,字仲景。张仲景少年时立志学医,即拜南阳张伯祖为师,学得一手治病救人的本领。后被举为孝廉,出任长沙太守,因宫廷纷争,瘟疫肆虐,民不聊生,便挂冠遁去,辞官为民。张仲景有句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,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

据说张仲景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,他看到淯阳河(白河)两岸乡亲们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心里非常难受。他一到家,就琢磨着找个适当地方,为乡亲们医治冻烂的耳朵。想来想去就叫徒弟和家人在南阳城东温凉河西岸搭个棚子,盘几口大锅,在冬至那天,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袪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熬,然后把肉等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,煮熟后分给前来求药的人,每人两只娇耳和一碗肉汤,张仲景给这娇耳和药汤起名为“娇耳袪寒汤”。人们吃了娇耳,喝了袪寒汤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,包成饺子,就形成了节ri吃饺子的习俗。

范晔道:“原来俺们唱的‘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’的民谣,就是来自张仲景啊!”

范宁道:“是啊!他医术高明,使许多人起死回生,可谓是当年的扁鹊在世啊!”

<>

几声布谷鸟催开桃花的温馨,数声蛙鸣唤醒翠绿的旷野,塘边柳,烟里不胜摧,金风玉露洗净脸颊,吐出青丝,拨弄着腰肢;东西山坡,花锦云烟,草碧翠流逼丹水;修竹甘为歌舞缓。浓铺堪作醉人茵,又是一个艳阳天。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女婿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