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历史军事>逆天换明> 第四百三十七章 军阀之路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三十七章 军阀之路(2 / 2)

“大哥还没找到称意的女人?”郭大靖关心地问道:“长得不丑,性格温婉,也就可以啦!至于感情,成亲以后慢慢培养就是。”</p>

刘奇士哈哈一笑,说道:“你呀,不用操心这个。某说过,平辽之后再说亲事,岂能言而无信?”</p>

“啥时候说过?”郭大靖有些疑惑,转头看着刘奇士。</p>

刘奇士眨巴着眼睛,并不心虚地说道:“在秦皇岛,你想必是忘了。”</p>

郭大靖挠了挠头,觉得也不必深究真假。既然刘奇士没有那个心思,勉强也不行。</p>

“三年平辽,啧啧。”刘奇士岔开了话题,咂着舌说道:“你可比袁蛮子更有雄心壮志。这话要传到朝廷那里,会不会让皇帝有什么想法?”</p>

郭大靖拍了拍船舷,澹澹地笑道:“有什么想法,以为某是在大言不惭,学袁崇焕邀宠幸进?”</p>

“只怕皇帝当了真,下旨要你克期完成。”刘奇士说道:“什么事情,还是顺其自然的好。有了期限,难免影响思维行动,容易犯错。”</p>

郭大靖点了点头,说道:“大哥所言有理。但皇帝有要求,某也有条件。若是满足不了,又怎么能苛求期限?”</p>

“比如供应战马的数量,移民的人口,粮草物资等等。”郭大靖补充道:“要让马儿快跑,就要给马加料。皇帝肯定懂这个道理,不会无理要求。”</p>

刘奇士轻轻颌首,说道:“既然你已经想得周全,某也就放心了。”</p>

他当然不知道,三年平辽是郭大靖故意通过方正化,透露给崇祯的。他相信这个筹码,足以使崇祯答应他的条件。</p>

最主要的是能顺利吞并辽镇,三年平辽就基本上没有问题,甚至有可能大大提前。</p>

吞并辽镇后,哪怕那三万左右的关宁军不堪大用,都打发去种地。三万上下的战马,也足以使东江军的战力大幅度提升。</p>

况且,郭大靖已经带着东江镇向军阀的道路上坚定迈进,就绝不允许有另外的军阀存在。不只是辽东,其他地方,只要在大明国内,就统统不行。</p>

海上近百艘大船噼波斩浪,载着得胜之师,昂然前行,众星捧月般围护着张挂“郭”字帅旗的旗舰。</p>

郭大靖瞭望着,心中豪气顿生。</p>

只凭如此的水师力量,东江镇已处于不败之地。平辽灭虏现在只是一个小目标,纵横四海,引领大明走向世界巅峰,才是他的终极理想。</p>

……………</p>

饱受建虏苛虐,可谓是死里逃生的剃头辽人,在郭大靖之前七八天,便分批抵达了辽南,被安置到复州和盖州。</p>

辽南四州,东江军已经占据三州半,只有海城河以北的半个海州,还被建虏占据。</p>

半个海州不算,金、复、盖三州中,金州人口最多,开发程度最高。即便如此,与后世相比,金州的森林覆盖率还是很高,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。</p>

哪怕没有占据新地盘,只靠继续开发金、复、盖三州,每年的耕地数量也能保持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长。</p>

正是有这样的数据支撑,官府才有信心招揽移民,并有较为准确的估算,东江镇现在的地盘承载四五十万也没问题。</p>

何况,为了保险起见,沿海地带还未安置百姓,从金州一直到镇江,绵延六百余里。不用太过深入陆地,二三十里就又能增加多少土地,安置多少人口?</p>

其实,凭建虏现在的收缩态势,已经被逼退到内陆两百多里,再想打到海边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。</p>

所以,官府已经派人在沿海地带进行勘测规划,等到移民数量更多,需要在辽南以外安置的时候,就能很快迁徙过来。</p>

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对于安置已毕,享受到难得的安宁舒心的杨氏母子,似乎这些日子以来,每天都是这么令人舒惬。</p>

杨氏的身体又好了一些,她倒是没毛病,只是吃不饱穿不暖,以至身体虚弱。将近一个月的时间,能吃饱穿暖,恢复得不错。</p>

杨小河吃过早饭,便拿着绳子和斧子,去旁边的山里打柴。眼瞅着天气越来越凉,得为冬天多储存些柴禾了。</p>

杨氏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欣慰,自己也没闲着,拿出针线,缝补着冬衣。</p>

通过种植土豆、黑麦、玉米等作物,还有朝廷调拔的粮食,以及从江南或海外购进的,东江镇不仅能让军民吃饱,还有大量的仓库存储。</p>

只是在穿衣上,基本上要从外购进,棉布和棉花是最大的采购项目。虽然也在搞毛纺,还有毛皮,但刚刚起步,数量又少,远不能满足军民的需要。</p>

这就需要官府想办法,花尽量少的钱,还能让军民渡过寒冷的冬天。</p>

在山东、京畿,东江镇就派了不少人,搞收购旧衣的行当,当时叫估衣铺。</p>

除此以外,战场上杀死的建虏,也能够得到不少的缴获。洗干净,缝缝补补,就又是百姓能够御寒的衣物。</p>

当时对于穷苦的百姓来说,可不讲究什么晦气不晦气,只要能穿暖,不被冻死冻伤。</p>

杨氏母子便分到了一些棉花,几条零碎的毛皮,以及几件洗干净的旧衣,还有些小破损,只能是自己缝补了。</p>

即便如此,杨氏也感觉是到了天堂。家中有粮食,睡觉有热炕,不用再担惊受怕,更是令人最感到安全轻松的。</p>

把几块零碎毛皮拼成了一件袄子,杨氏又利用旧衣和棉花,准备再做件棉袄。这样的话,母子二人就都有过冬的衣服了。</p>

正在此时,外面传来了喊声,能听说是在叫她,杨氏赶忙把针线活儿放下,快步出了屋子。</p>

院中站着一个中年妇女,看到杨氏出来,笑着说道:“杨家妹子,军队上派下来些活计,你要是想干,便去村公所领。”</p>

“好的,谢谢赵嫂子。”杨氏赶忙道谢,又问得详细一些,“是针线活儿嘛,俺能做的吧?”</p>

赵氏连连点头,说道:“是给军队上做棉衣,妇道人家都能做的。”</p>

停顿了一下,她又补充道:“跟你说过吧,不是白做的,会给钱,或者是粮食。”</p>

哪怕是白做,杨氏也会抢着干。来到异地,最怕的是人家觉得自己没用,白吃官府发放的粮食。</p>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女婿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