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玄幻奇幻>异世封神榜> 第三卷 纵横天下卷 第五十一章 气运旺盛数儒教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卷 纵横天下卷 第五十一章 气运旺盛数儒教(2 / 2)

这股强大念力,那孟子却也丝毫不贪恋。

所谓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 这些力量吸收了,虽然能够增强自己的实力,但毕竟不是自己修炼出来地,用起来难免有些不顺手。 而且久而久之,不劳而获,更容易增长懒惰之心,毁了向道之心,反而得不偿失。

于是孟子在讲学得同时,不过巧妙的一个转移,将之纯化之后,却又反馈回来,回到听众之中。

这一来一去,却也符合天道,那孟子隐隐中对天道得体悟,又有所进益,对力量的理解和掌控,也有所增强。 而被孟子纯化之后的念力,效果却比从前更好,返回众人之身后,众人的修为,也隐隐有所增加。

当然,普通百姓虽然也从孟子的讲学中,学到了浩然之气的修炼法门,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。 毕竟他们只是偶尔前来一听。 但是那些常年听学地人,那获得的好处却就大了。

他们的好处大,那体内浩然之气也就更强。 这浩然之气本来就是发自内心的信念,和普通的修炼法门不太一样。

信念强,浩然正气强。 反过来浩然正气越强,却也越能够给人信心,增强人的信念。 那地球上许多大儒,手无缚鸡之力,但是却有着强烈信念,浩然之气强烈无比,虽然因为不懂应用,不能拿来对敌,却也能够做到“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”地境界,便是因为这等原因。

总之两者相互促进,他们能够发出了的信念力量也随之增强,孟子虽然不取分毫,信念力量强了,这返还回去对他修为的促进,却也更大。

不但如此,这一来一去间,吻合天道,两相促进,更隐隐有些许功德降临。 虽然不多,但是日积月累,人数一多,那功德也就可观了。

看得芒鞋道人暗暗点头。 观一叶可以知秋,看孟子一人,便可以知道,这儒教如今蓬勃发展,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此时,那孟子正讲到浩然正气的修行方法。 要说对修行法门的传授,天下众教,唯独儒教最为慷慨。 这些听讲者不过普通人,却也能得到浩然正气的修行法门。

当然,浩然正气如果不懂地应用之法。 却也没有丝毫战斗力,只能纯洁心灵,增强信念,完善自我,加强体魄。 那应用之法,却是教中秘传,不会在这大庭广众之下传授了。

但是。 一个世界中的生命,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修炼。 如同儒教这种做法。 却能够让学会了浩然正气地普通人,在进化地道路上,跨出一大步!久而久之,累代相续,那给生命的进化帮助却也极大。

于此,天道当然不会吝啬奖赏。 所以,浩然正气地传播。 给儒教带来了极大地功德和极盛的气运。

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,人人都修行浩然之气,那么在需要地时候,只要将这些人中的佼佼者集中起来,传授应用法门,便可以将这些人变成儒教的战士。 这无异于在普通百姓中藏兵百万!只要儒学不绝,同时不走上歧路,那么儒教将永远不会衰落!

可是其他教派就没这么简单了。 他们的修行法门。 直指天道,资质不高的,却根本没有进步的可能。 广传修行法门,可能会增加一些修行有成的人,但更多地人却可能毫无成果。 甚至因为无人指点,还会走火入魔。 那就不但不是功德,反而是因果了。

也只有儒家浩然之气这种简单、无偏差的法门,可以这样广为传播。 其他教派也是学不来的。

却说那孟子说道: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 此皆浩然之气之功也。 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 其为气也。 配义与道。 无是,馁也。 是集义所生者。 非义袭而取之也。 行有不兼于心,则馁矣……故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长也……”

有人发问道:“如何养此浩然之气?”

孟子道:“无他,心斋坐亡也,吾日三省吾身也!是法也,持心斋,入坐亡,而多省吾是也!”

随后孟子便将具体的心斋、坐亡、省吾法门传授出来,加以讲解,听众听得如痴如醉,无不称善。

看到此处,芒鞋道人知道不用看下去了,这儒教的发展,只要不出意外,将是无可遏制了。 尤其是儒教将修行简化,推广到所有普通人身上。 那浩然之气的法门,哪怕不识字的乡间老农,只要心中但有一股正气在,便可修行,不需要懂什么法门,也不需要悟什么天道,却不知不觉无形之中有了进展,正合大道无为的要求。 日后自己地玄黄天的发展,还要多多依赖这儒教呢!

却说芒鞋道人旁听孟子讲学后,却又带着众人,去了那凤栖岭。

凤栖岭上,却是人来人往,十分繁荣,便如同一个小城镇。

孔子(孔宣的儒教传播广泛,他本人也受到极大的尊重,人们也都尊称他为孔子而不名)号称“有教无类”,又宣称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 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甚至教导弟子,也是从弟子那里学习,然后加以理解发挥,然后再反过来传授给弟子,所谓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 有鄙夫问於我,空空如也;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 ”

所以,这凤栖岭上,却十分欢迎有才之士前来交流、辩论、探讨。 当然,只要愿意拜孔子为师者,也都被收为记名弟子。

那三千弟子,也大多都是记名弟子。 只有其中七十二人,才是入室弟子。 便是所谓的“孔门七十二贤”。 这些弟子,不但修学,也悟道,修行。 却不仅仅是空有浓厚浩然之气,空有满腹才华,却没有战斗力之人了。 这些人大多在列国中担任祭酒或者山长,乃是儒教的精英和中心。

却说这芒鞋道人到了凤栖岭,这却是儒教中心地外围。 至于孔子的居所,却是一座“仁道宫”。 孔宣的本体,便在其中修行。 平时出来教导弟子的孔子,不过是他的化身。

到了凤栖岭,安顿下来,芒鞋道人便悄然消失在人群中,却径直去往仁道宫。

仁道宫前当然密布禁制法阵,可是对芒鞋道人这盘古自然没有什么阻碍作用,于是他轻而易举的到了宫前。

这所谓的“仁道宫”,却也并不富丽堂皇。 儒教主张节俭,反对奢华,这仁道宫虽然气势宏大,但其实建筑得却也并不华丽,甚至称得上简陋。

只见那宫门之上,一边门楹书写着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 知者动,仁者静。 智者乐,仁者寿。 ”另外一边写着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,举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 ”

踏入宫中,却见孔宣正在操琴,那音乐之声,悠悠传来。

芒鞋道人哈哈大笑道:“孔道友,别来无恙乎?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ps:本章或许也有些多余。 但是我坚持不进行删减。 因为这一章中,写的是我理想中的儒教。 儒教走到今天,实在让人叹息。 或许,其他被儒教之利,也受儒教之害的其他中国人,对儒教心中也是这样地复杂吧……

凤兮凤兮,何德之衰!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女婿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