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历史军事><资治通鉴>那些道儿> 第七章:圣贤?君子?小人?愚人? 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七章:圣贤?君子?小人?愚人? 下(1 / 2)

第七章:圣贤?君子?小人?愚人?(下)

那么为什么我们社会中有那么多的“小人”他们身处高位呢?原因就是“才能”在表面上看总是那么美好那么吸引人,所以我们总以为有才的人伤不起啊。

实际上,就像司马先生所说:“有德的人令人尊敬,有才的人使人喜爱;我们更加容易亲近、相信喜爱的人,而疏远令人尊敬的人。所以自古的奸臣和败家子,有很多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,导致国家和家族灭亡的多了,又何止智瑶呢。”

有没有,有没有,这句话是不是点出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忠臣和奸臣的特点:忠臣一直直言进谏,一直是一副讨打、欠揍的面孔;而奸臣总是那么可亲可爱,他们像老大最忠心的粉丝一样爱着老大,他们也像老大肚子里的蛔虫一样,总能投老大之所好。因此我们很容易喜欢小人而疏远了君子,而很多小人也借机爬上了高位。

从国家和社会的大方面来说,如果我们不能改正我们现在社会一味追求功利的标准,如果我们不注重社会道德的培养,那么小则危害家庭危害集体,大则危害国家,危害民族,司马老先生的话我相信绝对不是危言耸听,他的警告已经被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反复证明了;我相信在中华民族后5000年的历史中他的观点一定还会被反复地证明。

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,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给每个人标上“圣贤、君子、小人、愚人”的标签,我们也无法非常明确的给每个人打分。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才能和品德一般的人,我们所能分析只是一个相对的高低。

比方说如果我们作为领导者的话,我们就需要仔细分析那些我们所讨厌的人,他是不是存心和自己作对,还是他是为了我们好,为了企业好,或者是为了更高的社会道德责任,如果是的话,我们就需要多亲近他们,多了解他们,多了解我们讨厌他们的理由是否合理,多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积极作用。对于和我们亲近的人,我们也要仔细分析,他们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和蔼可亲,还是只是对领导阿谀奉承;他们是不顾原则的投领导之所好,还是虽然处事比较灵活,但是还是、有原则有分寸的高情商人士。

另外,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说,我们除了提升自己的才能以外,一定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和教育,要知道一旦我们的才能成长太快,而我们的道德水平跟不上的话,我们就会不自觉得滑向“小人”的行列中去。就像我们古人的儿童启蒙读物《弟子规》里面第一段总叙序里面就明确指出:“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悌,次谨信,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”。我们的学习顺序是:先要做到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姊妹;其次在要小心谨慎,要讲信用;然后要和大家平等博爱,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,向他学习;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,只有这些都做到了,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,才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。我们自古以来就是把道德的培养放到才能的培养之前的,这是非常有意义,也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。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药家鑫从小就有“泛爱众”之心的话,他就不会做出灭绝人性的事情了。

可是在解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我们对我们的历史进行了全盘的否定,从而也抛弃了很多有益的内容,所以造成了现在社会很多人道德底线标准都沦丧了。不过还算好的是,最近我们的各教育部门好像认识了《弟子规》对于少儿道德启蒙的作用,开始让《弟子规》进入校园,并且用现代的眼光和视角来解读和传授《弟子规》,我觉得还是蛮有意义的。

最后,对于道德水平高的人来说,我们也不要非像古人的所谓忠臣一样,一定要弄一张欠揍的脸,我们也需要让自己变得可亲可爱,提高我们为人处世的情商,这样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才能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,也可以让自己的品德去感染激励更多的人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女婿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