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历史军事><资治通鉴>那些道儿> 外二章: 中国历史名将 悲催的全能兵神吴起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外二章: 中国历史名将 悲催的全能兵神吴起(1 / 2)

讲完孙子,我们继续来讲吴起。吴起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和孙子齐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,历史上人们说起兵家领袖一直把他们的并成为孙吴。孙就是被后世称为兵圣的孙武,吴就是兵神吴起。同时他们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,《孙子兵法》一共十三篇,被国外翻译为《战争的艺术》;《吴子兵法》一共四十八篇,可是现在仅存6篇大约5000字,可以说是基本上失传了,这也是《吴子兵法》在后世影响远远不如《孙子兵法》的原因。所以具体军事理论水平如何,理论水品到什么高度,我们已经无法直接评价了,这一项就给99分把。

虽然在兵法上流传不如孙子,可是历史上记载吴起的人生经历却比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孙子要丰富、精彩很多,而且他的很多故事至今为人所乐道。

【出身:辣手的富二代】

吴起,是战国初期的卫国人,出身富足之家,继承了有千金的家产。千金家产的购买力大概多少呢,我这里有个算法:汉文帝时期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人家的财产,我们按照现在标准中产人家的财产一百万算,百金就是一千万,千金相当于一个亿的家产,在汉朝几百年前的战国时期,可能价值更高。所以吴起绝对算得上是个身价亿万的富二代了。

可能当时吴起家只是有钱,但是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的农民企业家,为了混个好出身,吴起就拿着家产到卫国都城求官。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过分狠辣,也有可能他遇到的是忽悠人的官二代,总之他的求官的效果不佳,把亿万家产也败光了。老乡们都笑话吴起:早知道现在,不如安心的做你的农民企业家把。

这些人没想到他们的嘲笑惹来了杀身之祸,吴起眼睛里绝对容不下沙子的,一天他兴起,杀了嘲笑自己的三十几个老乡(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”),从卫国都城的东门逃了出来。

吴起在逃离卫国的时候,和他母亲诀别,咬着自己的手臂发狠誓说:“我吴起不做到公卿、国相、总理,绝对不再踏入卫国半步。”(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起不为卿相,不复入卫!”)

于是他就跑到当时名满天下的孔子高徒曾参门下学习(注:根据考证可能曾参死的时候吴起只有9岁,不大可能是曾子直接的弟子。也有可能是曾子弟子的门下,这里我们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就认为他的老师是曾子,不做其他学术考证。)。求学期间,母亲过世了,吴起不想耽搁学业,也因为“不为卿相,不复入卫”的誓言,他就没有和老师讲,继续读书。这件事后来被曾参知道,大家要知道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学生之一,是传说中《孝经》的作者,《二十四孝》中那个老妈咬一下指头,心里就会痛的曾老夫子(《二十四孝》“啮指痛心”的故事)。对儒家来说父母死了,子女丁忧是必须的,他听说居然有个学生老妈死了都不回家,不由得勃然大怒,一脚把吴起踢出了门,以后不许他再自称是曾子门下。

【早期:跟着小知识分子鲁侯】

离开了曾老师,吴起就跑到卫国东面的鲁国学习兵法。吴起绝对是天才,学什么精通什么,并以兵法侍奉鲁君。

鲁国到了战国的时候已经很衰弱了,一次齐国出兵攻打鲁国,鲁国国君知道吴起的本事,想用吴起为将。但是有人向鲁国的国君说:“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,只怕他不能全力为鲁国的利益考虑。”

吴起是个狠角色,杀个把人眼睛都不会眨,他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,二话没说就把结发妻子给咔嚓了,拿着老婆的脑袋,向鲁国国君应聘总司令的职务。其实这个时候鲁国大兵压境,国内都是一些只会嘴上仁义道德的穷酸腐儒,他们如果不想打败仗的话,只能启用吴起。吴起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在战后慢慢获得鲁侯的信任,而吴起却选了一个最快速、最极端,也是最不仁德的方式:“杀妻求将”。在短期内他达到了目的,但是“未达目的,不择手段”这个标签将跟着他一生,也成为他一生悲剧的注解。

当时鲁国在齐国的军事压力下已经没有任何的选择,他们只能选择让吴起带兵。那吴起也不含糊,带兵轻轻松松就把齐国打得大败(《资治通鉴卷一》记载:“起杀妻求将,大破齐师”。)《史记》用了二十来个字来形容这件事,司马光更简练,九个字,一个做事果决、不择手段、心狠手辣、战功无敌的千古兵神吴起,跃然纸上。

司马先生虽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但是文章功力绝不输于那八人,只是大半辈子写《通鉴》,其他的散文作品传世较少,所以未被列入八家。无论如何,至少也是唐宋文章第九人啊。

鲁国虽然打了胜仗,但是吴起的“杀妻求将”,心狠手黑,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的行为,是儒家仁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鲁国的士大夫们所不能接受的。有人跑到鲁侯那里说:“吴起这家伙,早年跟着曾参学习,被老师曾子赶了出来。现在又杀妻求将,他绝对是个残忍刻薄,品行很差,缺了大德的人。再说了我们小小的鲁国,如果让诸侯们都知道我们打了胜仗,有了底气,人人都来防着我们,人人想着和我们过几招,只怕我们接下去的小日子要难过了。”鲁侯是个没有目标,只想过过安稳小日子的小知识分子领导,听手下人这么一说,就不再信任吴起。

吴起至少还是个政治敏感动物,他感觉到鲁国可能对他不利,又听说魏文侯在招贤纳士,就离开鲁国去投奔魏文侯去了。

【中期:并力打造战国初强-魏国】

我们在前文多次提到了魏文侯,他在战国初期绝对是个雄心才大略的君主。他任用李悝变法,还启用了乐羊子、西门豹、魏成、翟璜等有能力的大臣,使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成为在战国初年的强国。

吴起投奔魏国以后,魏文侯早就听说过吴起的大名,就向李克询问对吴起的看法。李克说:“吴起为人,贪婪而且好色,然而他带兵打仗的能力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。”

司马穰苴是春秋末年,齐国著名的将领,和孙武子是同宗,著有中国古代七大兵书之一的《司马法》,军事理论和带兵打仗能力都不输给孙武。吴起带兵也很有司马穰苴的影子,李克评价吴起带兵能力超过司马穰苴,也绝对没有丝毫的夸张。甚至如果我们认为吴起带兵是中国2500年来第一人也不为过。

魏文侯很会用人,就让吴起做了大将,领兵攻打秦国。吴起不辱使命,攻必取,战必胜,攻占了秦国五个城市。

在魏国,吴起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得到了完美的施展的空间。吴起也为魏国选拔训练出了一支无敌的铁军:魏“武卒”。

《荀子·议兵》对魏“武卒”有详细的描写和评论,让我们对吴起的选兵、练兵有了完美的认识。苟子说:“魏之武卒以度取之,衣三属之甲,操十二石之弩,负矢五十个,置戈其上,冠胄带剑,赢三日之粮,日中而趋百里,中试则复其户,利其田宅”。这段记载,说明魏“武卒”选拔的条件完全是依照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的标准选拔的。要能够穿上上中下全身的铠甲、操起十二石的强弩(大概也要几百斤的力气吧)、携带五十枝箭、扛一根长矛、戴盔佩剑;这还不算完,还要背三天的干粮(也要有十来斤吧),半天要可以跑接近一个马拉松的路程。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代特种部队,魏“武卒”的要求和训练标准。

士兵一旦被选中作为“武卒”,可以免除家里的赋税和徭役,并加配田宅,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,虽然武卒的超级待遇在后来年老体衰的时候成为了魏国的负担,但是在吴起的时代,魏“武卒”是天下无敌铁军。

吴起不但严酷的选拔和训练他的武卒,还做到了和最下等士兵一起同穿、同吃、同住,行军的时候他也不骑马,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,分担他们的疾苦。爱兵如子,这个名将的优秀品质,在他这里几乎是做到了最极端,最恶心(反正我每次看的这个故事都觉得蛮恶心的),也是最吴起的方式:这就是著名“吴起吮疽,母闻而哭”的故事:

吴起的士兵中有了的背上长了疽,就是那种化脓的大毒疮,为了让士兵可以快点恢复,吴起亲自帮这个士兵吸吮化脓毒汁(请大家不要想象画面,总之好恶心啊)。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个事情,不由得失声痛哭。别人觉得很奇怪,你儿子只是个小兵,作为大将军的吴起那么厚待他,您老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啊。母亲痛苦地说:“我根本不希望儿子受什么厚待。当年儿子的父亲生了毒疮,吴将军就为他爸爸吸过毒疮,他爸爸深受感动,在战场上奋勇向前,绝不转身后退,后来就死在了战场上(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‘战不旋踵,遂死于敌’)。现在吴公,又给儿子吸毒疮,我不知道儿子要死在哪里了,所以痛心啊。”

士兵的母亲道出了每一个英雄母亲的真实内心:她们根本不希望做为什么英雄烈士的母亲;她们宁愿作为一个能活下来,天天绕在膝边的逃兵的母亲。战争的本质是让一部分人为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卖命,就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。名将可以让士兵自愿、主动、积极地去卖命,而普通将领只能用屠刀来逼他们向前冲。这就是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区别。

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,廉洁不贪,待人公平,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,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,来抗拒秦国和韩国。

吴起在魏国的二十几年时间,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,全胜六十四,战平十二,保持不败。让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,辟土四面,拓地千里,尤其是夺取了秦国西河的这个战略要地,成为了魏国重要的屏障。吴起率领他的五万到七万的武卒,创造了一系列不败的战场神话。其中还包括:“五万人兼车百乘,骑三千匹,而破秦五十万众”(《吴子·励士》)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。总之吴起在魏国的时候,我们称当时的魏国是战国第一强也不绝为过。

而且吴起的用兵也受到了很多他的同时期后人们的推崇:

吴起之用兵也,不过五万。-----《吕氏春秋》

有提七万之众,而天下莫敢当者,谁?曰:“吴起也。”——战国兵家尉缭子

魏文侯励精图治,可惜和很多励精图治君王一样命不长,死后,他的儿子魏击即位,就是魏武侯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女婿小说